2023年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及答案:12月18日公共基础知识测试题

  

  1.下列战争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
 
C.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阿富汗战争,时间为2001年至 2021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
 
越南战争,时间为1955年至1975年,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由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场战争。
 
海湾战争,时间为1990年至1991年,是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对抗以美国老布什政府为首的多国部队的一场战争。
 
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
 
B项错误,美国独立战争,时间为1775年至1783年。1775年4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这场战争持续8年之久,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
 
十字军东征,时间为1096年至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名义发动的战争。
 
拿破仑战争,时间为1799年至1815年,是拿破仑统治下的新兴资产阶级法国与英、俄、普、奥为核心的反法联盟。
 
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十字军东征—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
 
C项错误,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牧野之战—城濮之战—长平之战。
 
D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在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故正确答案为D。
 
2.若该公文署名为国务院办公厅,为2023年第五号文,则其发文字号应为(  )。
 
A.国办发〔2023〕5号 
 
B.国办函(2023)第5号
 
C.国办发(2023)05号
 
D.国办函〔2023〕05号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九条规定:“(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国办发”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国办函”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相关答复、复函、通知、转发的通知等。
 
2023年第五号文“机关代字”应用“国办发”,发文年份为〔2023〕,发文顺序号为“5号”。其发文字号应为“国办发〔2023〕5号”,其中,序号不能编写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
 
故正确答案为A。
 
3.(多选题)在公文写作中,如遇到无需或无法具体反映事物发展变化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模糊语言包括 (  )。
 
A.减少 
 
B.重大
 
C.下降 
 
D.加快
 
 
 
 
 
参考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
 
公文作为传达国家政策法令,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书,其语言要求准确、清楚、简明扼要。表述准确并不是要求公文中只能使用精确语言,在公文写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应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地使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范围常见的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时
 
无需或无法测计准确时间的事物,用无截止点、起止点或只有起点而无终点,或只有终点而无起点表示时间的词语表述。例如:八时许、上午、傍晚、深夜等。
 
2.数量(度量)
 
无需或无法准确测计度、量、数的事物,用不确定性表示度、量、数词语表述。例如:近百、千余、若干、过早、过快、从重等,表示对度、量、数的估计。
 
3.范围
 
无需或无法确定具体界限的事物,用具有相对区界的词语表述。例如:局部、个别、以前、以上、附近、长江流域、沿海地区等等,表述事物的跨度和范围。
 
4.程度
 
无需或无法量化、准确度量的事物,用层级性或比较性词语表述。例如:非常、良好、优秀、显著、重大损失、不可弥补的损失等等,表示程度等级。
 
5.性状
 
无需或无法确定事物具体性质、描述事物具体状态,用富于弹性的词语或修辞方法表述。例如:严重问题、极端举动、恶性循环、严峻的形势等,表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6.趋向
 
无需或无法具体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的,用具有趋向性词语表述。例如:提高、加快、减少、降低等等,表述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或人们的主观意向。
 
A、C、D项正确,“减少”“下降”“加快”属于表趋向的模糊语言。
 
B项错误,“重大”属于表程度的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ACD。
 
4.行政法治思想是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法治的(  )精神而形成的原则和原理,也就是指政府行为受到正义之法的约束。
 
A.少数服从多数
 
B.普遍服从良法        
 
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法律与自由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行政法。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具有以下内涵:(1)法治意味着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武装力量、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2)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法治之前提,恶法或劣法绝不可能实现法治,只会带来伤害和导致混乱。(3)法治意味着人权应得到尊重和保障。(4)法治意味着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获得,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法无规定即禁止;而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正当程序,任何超越权限或者违反程序的行为,均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A、C、D项错误,B项正确,行政法治思想是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根据法治的普遍服从良法精神而形成的原则和原理,也就是指政府行为受到正义之法的约束,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良法规定进行,且应当依照良法授权活动。
 
故正确答案为B。
 
5.硫酸铜遇水则变为(  )。
 
A.紫红色
 
B.黑色
 
C.蓝色 
 
D.黄色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
 
硫酸铜,即无水硫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吸水变蓝绿色的五水合硫酸铜,化学表达式为:。
 
故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的事业
 
A.①②③④ 
 
B.仅①②④ 
 
C.仅①②③ 
 
D.仅①②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①正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②正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③正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④正确,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故正确答案为A。
 
7.(多选题)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在夯实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方面,将(  )。
 
A.稳步推进涉农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B.加快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
 
C.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和智能装备支撑 
 
D.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参考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C项错误,A、B、D项正确,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文件明确了到2023年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等工作目标,部署了10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包括加快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稳步推进涉农数据资源共享共用3项举措。
 
故正确答案为ABD。
 
8.报告旨在汇报工作,可以是多个事项;请示旨在请示事项,只能是一事一请示,这主要说明报告和请示的(  )有所不同。
 
A.主送机关 
 
B.行文格式 
 
C.写作重点 
 
D.行文时间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
 
A项错误,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所以报告和请示的主送机关是相同的,都是上级机关。
 
B项错误,在行文格式上,请示和报告都属于法定公文,二者都要遵守公文拟制的基本要求和体例格式。
 
C项正确,在行文内容上,请示行文时只能一文一事,报告则着眼于汇报或反映情况,既可一文一事,亦可一文数事。这也说明了请示和报告在写作重点上的不同。
 
D项错误,在行文时间上,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不允许“先斩后奏”,报告一般在事后或者工作进行过程中行文。但这不是题干强调的。
 
故正确答案为C。
 
9.下列典故反映了“孝”的精神内涵的是(  )。
 
A.衣不解带 
 
B.程门立雪 
 
C.负薪挂角
 
D.孟母三迁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衣不解带”这一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王莽传上》:“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意思是说“阳朔年间,王莽的伯父,即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侍奉左右,亲尝汤药,蓬头垢面,接连好几个月衣不解带,没有好好休息。”所以该典故反映的是“孝”的精神。
 
B项错误,“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出自北宋程颢、程颐的《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意思是说“游酢、杨时第一次拜见伊川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在屋内休息,游、杨两人便在旁边恭恭敬敬站着。这则成语意指学生恭敬求教,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
 
C项错误,负薪挂角这一典故出自《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讲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汉代的朱买臣,他家境贫困砍柴度日,但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另一个是隋朝的李密,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所以此典故形反映的是勤学、好学的精神。
 
D项错误,孟母三迁这一典故,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邹孟轲母》,讲的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从墓地旁边搬到屠宰场旁,最后又搬到了学堂旁边。所以此典故反映的是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
 
故正确答案为A。
 
10.(多选题)其中会议性公报的前言部分要求概述会议的(  )。
 
A.地点 
 
B.名称
 
C.参加人员  
 
D.时间
 
 
 
 
 
参考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
 
公报包括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其中,正文包括开头、主体两部分。开头即前言部分。对于前言部分的书写,事件性公报要求用最鲜明,最精练的语言概述事件的核心内容,即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会议性公报要求概述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联合公报要求概述公报的来由,即在何时、何地、谁与谁举行了什么会谈或谁对谁进行了什么性质的访问等。
 
故正确答案为ABCD。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1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