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大全: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dxpll.jpg

高频考点: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南方谈话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

  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4.时代条件: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1978-198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2.第二阶段:1982-1987年(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

  ①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大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②1987年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它进一步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步骤等全局性重大问题。

  这次会议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3.第三阶段:1987-1992年(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

  ①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

  ②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第四阶段:1992-1997年(十四大到十五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考点:考查各时期的形成标志,要注意每个时期的重要会议和内容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表述,更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开放性,体现了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

  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深入研究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还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 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

  文化: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南方重要谈话(重要考点)

  背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内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2、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三个有利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注意培养人,按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标志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

  (五)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三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三步走”战略

  我国从本世纪80年代起到下世纪中叶实行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六)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七)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考点: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南方谈话的内容等

  五、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挥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

 

  1、基本简介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定义,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
 
    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
 
    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
 
    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
 
    不过邓小平理论被一些过“左”思想或教条主义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称为修正主义理论,他们指责邓小平理论的其政策是剥削无产阶级,使资产阶级兴起。问题在于改革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融入“私有制”进而达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当然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必须自始至终占有统治地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国家不会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其思想.
 
    3\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本建设中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的性质)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
 
(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的是成败的主要标准。
 
(2)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于把生产力的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党的十四大: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四、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以及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四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分割。
 
五、市场经济理论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个前提: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个基本点:
 
①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台湾和香港是想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③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原则,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④中央政府不向特别行政区派管理人员,特别行政区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可以参与国家管理;⑤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ml/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