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哲辩证法重要考点及试题

  

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系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

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

可能与现实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

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  ( )
  A.对立统一学说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www.luzai.cn解析】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
  A.“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D.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www.luzai.cn解析】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时问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正确。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A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都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错误项;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C也是错误项。

  3.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www.luzai.cn解析】题干讲的都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不是讲相互排斥、相互渗透,更不是讲相互转化的,所以C是最准确的答案。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www.luzai.cn解析】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题干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了原本想表现人物的某一品德(长厚、多智),因为描写超出了一定的“度”,结果适得其反(似伪、近妖)。可见,B是正确选项。A、C、D三项都是辩证法观点,但与题意不符。

  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www.luzai.cn解析】题干讲的是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这就提示了答题的方向:即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题干考的是表现形式,因此C正确。A、B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辩证内容,不合题意;D是循环论。

  6.以下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冬去春来      B.电闪雷鸣   C.昼夜交替   D.摩擦生热
  
  【www.luzai.cn解析】在哲学上,把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上述现象中只有摩擦生热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所以D正确。

  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说法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www.luzai.cn解析】这是马克思的话,意思是说,如果只承认必然性的作用,而否认偶然性的作用,那么世界历史就会非常神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认为,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必然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但也有偶然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A正确。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夸大必然性的作用,否认偶然性,B不符合题意。历史宿命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天意或命运)所决定的,它完全否定人在历史上的自觉能动性,主张服从天命,C不符合题意。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夸大偶然性的作用,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D不符合题意。

  8.可能性有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之分,以下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是( )
  A.大海捞针                      B.水中捞月
  C.挟泰山以超北海            D.为长者折枝
  
  【www.luzai.cn解析】B、C是不可能的,D是现实可能性,都不符合题意。A是现在做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做到的,是抽象可能性,是正确选项。

  9.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一种错觉
  
  【www.luzai.cn解析】A正确,B、C、D错误。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只不过,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这里一定要注意,假象与标示主观范畴的错觉不是一回事。

  10.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始源证明。

  人类社会是从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好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是一种复古倒退的观点,是错误的;材料的观点并没有停留在“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上,“退耕还‘荒’”才是最后的重点,因此B项也不正确。C项、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一种消极悲观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以点是:质量互变规律。溪水之所以能战胜岩石,就是因为坚持,,而这个“坚持”就是量变,是溪水坚持,实现了溪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战胜”就是质变量变达到—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如“水滴朽穿”、“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C是最佳的选项。A、B、D与题干没有关系。

  12.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动物只有感觉和心理依赖,不可能产生意识。只有人脑才具有意识,才有思维,才能在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正确。B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选项C,动物有知觉,但没有想象,也就是没有意识。但是,人是既有知觉,也有想象,还有意识的。选项D,人和动物都具有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13.有一幅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

  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对联表达了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的意思

  14.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说明了:(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点,即不可逆性。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就是时光一去不复返,说明了时间一维性的特点。还有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也是说时间的一维性。

  15.“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愿,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题目中“许愿”和“愿望的实现”这一关系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夸大了人的意识能动作用。

  1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理解。题干不是谈互联网本身的成长问题,而是说互联网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所以A不正确。选项C、D本身就是错误的表达,也不能选。互联网是个媒体,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一样,互联网也不例外。

  17.“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www.luzai.cn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关系。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互相依赖,肯定和否定互相。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正是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当肯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肯定了自身,成为现存事物;当否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否定了自身,现存事物就转化为他物。

  18.“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www.luzai.cn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普遍联系。题干谚语说的是燕子、蛇的活动方式与气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显然,其说明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A)。选项B、D与题于内容无关。选项C不够准确。所以,最能说明题意的是选项A。

  19.“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www.luzai.cn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安”与“危”作为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www.luzai.cn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而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荀子的这句话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它不以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存在或消亡。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正确选项是A。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ml/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