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说的“遥看瀑布挂”是什么意思?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孤云孤单。

相见不厌,唯敬亭山。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千古名著——《独坐敬亭山》。 诗曰:“众鸟高飞,孤云孤单,百看不厌,唯有敬亭山。”

相信大家对这首五言绝句小品都很熟悉,但我常说,越熟悉越陌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 关于这首诗,我们有几个问题要问。

第一个,首先是一个音韵问题,即“看,看不厌”中的“看”字。 很多人会把它读作“kàn,看不厌”。 事实上,“看”字是一个复音字,有“kàn”和“kān”两个音。 现代白话主要读kàn,所以它的本义是“看”。 其实,从词源来看,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把手放在上面,放在眼睛上,然后眺望远方”,所以“看”本来就是眺望远方的意思。 确切的说是李白说的:“远看瀑布景前川”,意思就是“远眺”,但是为什么我们读“远看瀑布景前川”呢? 包括“远看草色(kān),近处无物”。 其实,根据诗歌的韵律和韵律,诗歌中的“坎”字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声读成“kān”。 这应该有两个原因。 首先,唐音的读音很可能是基于“kān”这个词。 你就像《唐韵》(唐代孙璜所著,距唐玄宗开国二十年左右(公元732年),是《切韵》的扩充版,但原书已失传。)解释说:“从“坎”字的语音来看,据说是“苦寒”。古注音称为“反切”。“库”是声母k,“汉”用它的韵母来包含它的声调,所以“坎”字其实本来应该是一个平字。 包括古音韵著作《集韵》(Ji Yun),共十卷。 它是中国宋代编撰的一部按照汉字韵律编排的书。

)、《云会》(《云会》又称《古今云会瑶瑶》,昭武人(元)熊仲、钟子仲着。)、《郑云》(郑韵是音韵学术语(“洪武征韵”的省名),注音亦读作“秋寒切”,反切亦注为扁字,特别注明“坎”的读音,表示刊物、报纸、杂志的刊物,所以在唐读音中,应以读音kān为主。 另外,从训诂的角度来看,“望”最早。 刚才我说了,“看”就是把手放在眼睛上,眺望远方。 所以《说文解字》说“望者”、“玝也”,又说“玝者、望也”,所以它最初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看见”的意思。“看见”的意思大概可以用“看见”来表达。而“看”就是眺望的意思,古人为什么特别注重眺望呢?是因为在早期部落时期,人们特别注重保护自己的生存资源,所以他们对来自远处的危险特别警惕,所以你看,“看”是一个复音词,现在它还有护士、守卫、看门人等引申意义。 其实都应该是从眺望远方、远远观望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因此,读古诗时,不仅是押韵词,还押韵词“青鸟”。包括“远看河前挂着的kān瀑布”、“看远草色而不近kān”、“却看kān处妻愁”。 我们知道,所谓“一三五,没关系,二四六”,在“二四六”的韵位上,其实是尽量读平声。 当然,如果不是在“二四六”的韵位和韵位上,比如在其他位置上,“看遍地红山”,或者“当紫路红尘吹起时,人人都懂得看花”,此时可读作斜字“kan kàn”。 大多数时候,只要用“看”字。 是押韵字还是在“二四六”上。 古诗词大多数时候应该读成kān。

好了,既然第一个音韵问题解决了,那么就该解决第二个问题了,就是敬亭山,“江南诗山”。 李白七次游敬亭山。 我个人算了一下,至少去了五六次。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素有“江南诗山”之称。 原名昭亭山。 西晋初年,为避司马昭讳,将“昭”改为“靖”。 敬亭山是黄山的一条支脉,东西绵延数十里。 最高峰仅317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自从谢朓的《游敬亭山》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之后,这座“江南诗山”一下子名声大噪。 谢朓、李白之后,还有白居易、韩愈、杜牧、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魏应物、苏东坡、梅尧臣、汤显祖、石润章等人。 (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 ),这些名人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赋。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吟诵敬亭山的诗画数千篇,敬亭山因此获得了“江南诗山”的美誉。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兵东渡,途经宣城时,曾写下一首《七绝诗》:“宣城东渡湖印象”,诗曰:敬亭山柔,雨过江,如梦游,湖上的光,是否还存在着千年的忧愁。”

事实上,相比谢朓的《游敬亭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对敬亭山成为江南诗山的影响更大、更关键。 既然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几乎可以成为这座著名的“江南诗山”的形象代言,那么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们就得看看这首诗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要了解一首诗的真正好处,我们之前多次说过,除了对训诂、音韵、典故、词义的解读之外,最重要的其实是识人识诗,识人识事。 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在文学史上其实存在很大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白这首诗应该写于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 那一年,李白应时任宣州刺史的弟弟李昭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宣城。 因此,李白来宣城之前曾写过《送兄宣城太守石昭》,其中说:“二左宣城县,守官清廉,常称赞云岳,邀我去敬亭山。” 既然有“常赞云月美,邀我到敬亭山”之说,青莲居士来到玄州后,自然独坐敬亭山。 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当时李白已是中年,名满天下。 既然地方官员和族兄弟都热心邀请他来敬亭山,他怎么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呢? 因此,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应为唐肃宗元二年,即公元761年所作。 这一次,是经历过流离失所、战争和不公的李太白最后一次登上敬亭山。 此时的他,不再有亲朋好友的喧嚣,不再有问候与告别的喧嚣,只能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怀着无限的孤独。 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合理呢? 我们先从文本入手,来看看这首诗。

“百鸟齐飞,孤云孤单”。 看那高飞的鸟儿,飞向远方,无影无踪,而天空中的孤云,也独自飘远,仿佛自由自在。 这里的“鸟儿”、“孤云”虽然仍是生动的形象,但当诗人独坐时,鸟飞云散,闲适疲惫中却有一种无情的内涵。 正如爱酒的太白一样,他曾感叹“花间有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既然鸟和云都无情,互不相爱,谁能安慰诗人那颗清新、孤独、精致、纯真的心呢? 这就是寻找上帝来自的灵魂伴侣的答案。

“相见不厌,唯敬亭山”。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们永远不会厌倦。 大概就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这个答案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回想起来,却又合情合理,妙不可言。 想想辛稼轩后来的那句“我看到了青山多么迷人,我想青山见到我也会如此迷人”,他们可能是从太白的那句话“我们相见不厌,唯有敬亭山”。 对联句“我们百看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大体解读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拟人化、人格化、拟人化,体现了李白精彩的想象和笔墨。 陌生是诗歌中很高的修辞技巧。 当然,这样说并没有什么错,但我觉得这样解读诗歌就完全没有切中要害。 尤其是在让孩子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诗意。

其实,李白能写出“两面看正,唯有敬亭山”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而在于他真正找到了山水的灵魂,也找到了敬亭山的灵魂。 。 山川有灵魂。 人类不应该傲慢地认为自己是万物的灵长类动物,认为只有人类才能俯瞰一切。 其实,每一座山、每条河流、每一株植物、每一棵树,都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有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种灵魂可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哲学或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但只有当你能领会山水自然的灵魂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百折不厌”。相视而唯相敬”的“亭山”仙境。

其实说到这一点,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我们前面讲的柳宗元的《江雪》是有共同之处的。 虽然《江雪》所反映的诗人的困境、苦难、禁闭、孤独远远胜过李白,但如果再看“千山万鸟已无踪,万千人已无影无踪”,鸟和人都看不见。 本质上,“众鸟高飞,孤云独行”都是为了达到一种清净的效果,即排除一切噪音或生机,或者让噪音成为沉稳的背景,从而凸显了诗人的精神自我,即诗里面的灵魂,“一人蓑衣帽独乘舟,独钓寒江雪”。 那个“孤舟蓑衣人”无疑就是柳宗元的精神自我。 “江雪独钓”,就是面向河流、面向天空,从而在封闭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困境中找回诗人的灵魂。 于是,在写完《江雪》之后,柳宗元又开始创作著名的《永州八记》。 在山水之中,他与天地之性“不厌其烦地相视”,从而实现了与自己、与命运的和解。 李白也是如此。 在“众鸟高飞,孤云独去”之后,在喧闹的现实成为生活的背景之后,他在敬亭山和对面的青山里找到了知己的灵魂。 他也在敬亭山的灵魂里找到了自己自由纯真的心。 当然,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虽然同路,但李白的性格和诗中的情感却轻松自在得多。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我最后一次来敬亭山的时候。 距离李白去世仅一年。 经过雍王的牢狱和流放的艰辛,李白孤独凄惨的心境和这首诗《独坐敬亭山》虽然也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的轻盈空灵的感觉却不能完全理解。与他顶着这样的名气第一次来敬亭山时所经历的繁华和喧嚣不相符,所以我认为完全有可能是他七次来敬亭山其中一次心情比较轻松的时候写的。当然,哪怕是第一次受到朋友的邀请,或者受到称赞,你也可以独自去敬亭山一段时间,写下这样的经典时刻。往后的岁月里,你也许可以写出这样的经典时刻,因为李白的性格无限超然,他就是“仙”!

我也曾多次来过宣城,登上李白爱登的谢朓北楼,看到“江城如画,山看晴空晓”,“两水相映”。夹一面镜子,彩虹落在两桥上”。 我曾多次独自一人去敬亭山,感叹李白孤零零的坐塔距离敬亭山玉真公主雕像仅半里。 事实上,有一种说法,李白多次去敬亭山寻找一生中给予他重要帮助的玉真公主。 李白、王维和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唐朝历史上众说纷坛的热门话题。 所以去年秋天去敬亭山的时候,在玉真公主的雕像前,我深受感动。 敬亭山的落叶很多。 我看不厌它们。 怎能被青莲和魔界所迷惑呢? 我怎么到过这里? 现在已经这么繁荣了。 只能感叹玉真情实。

世间的恩怨情仇,永远如浮云般,跟随“众鸟高飞”和“独行”。 无论世事风风雨雨,现实浩劫,只要我们有一颗纯净的心,最终就能保持鲜活的灵魂,与山、水、水“不厌其烦地相视”。树。

其实,不只是敬亭山。 只要你像太白一样,没有真正陨落过红尘,你就一定能在天地间找到灵魂的知己。 “我来到菩提树下,不是为了打坐,也不是为了修禅。剩下的慵懒和沉默充满了我的嘴唇。我分不清你们谁是我的爱人。我喜欢你就是你,而我就是当我在那里,我们就像两颗星星,在黑暗中默默地凝视着对方。”

 

标签:李白   诗词   远处   青山   喧嚣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