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海洋大学录取分数线(所有专业分数线一览表公布)

  

目前,各“985工程”高校已发布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学生可登录“阳光高考”网站报名。 下面将对比2024年和2023年各院校招生简章的变化,以便学生把握趋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申请的院校。 下面我们仔细看看吧↓↓↓

1.申请考试

(一)选修科目要求

理科专业的选修科目要求已调整为包括物理和化学。 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科目要求也有所调整。 具体调整请参见各院校2024年招生简章。

(二)新设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关注与基础学科高度相关和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服务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 当前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污染问题,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些高校立足自身办学,增设了一些新项目特点和专业优势。 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增设了地理地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增设了造船、海洋工程,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增设了海洋科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增设了海洋科学专业大学添加了生态学。 这些新专业对国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国防保障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各学院2024年基础强化计划新增专业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24年强基计划新增专业列表

学校名称

2024年将增加新专业

北京大学

新增生物科学四类(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科学五类(基础心理学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飞机动力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取代飞机动力工程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

新增汉语言文学(古文献学方向)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取代汉语(古文字学))

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取代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

新信息与计算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新船及海洋工程

浙江大学

添加生物育种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新工程物理添加到核工程类别

添加了地球物理学

厦门大学

生态学被添加到生物科学类别中

添加海洋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添加海洋科学

武汉大学

添加了地球物理学

中南大学

附加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附加材料科学与工程

兰州大学

添加生态

(三)提交注册材料

2024年,部分高校对学生提交注册材料增加了新要求。 例如,北航要求:报考过程中,考生须下载并填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强基考生个人陈述材料》表格(附件1),并上传个人陈述材料及相应证明材料按要求填写注册表。 系统“附加信息”。 今年申请强基计划的学生应关注招生简章中的相关要求或报名系统的提示完成报名。 高一、高二学生如考虑在高三下学期申请强基计划,可及时整理获奖证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2. 入围

(1)新增第一类候选人“特殊”入围政策

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院校提出第一类例外政策候选人。 大多数高校针对一类考生提出的例外政策,有利于数学优势的学生。 各院校对第一类考生的例外政策详见表2。

表2 2024年各院校第一类考生例外政策

学校名称

第一类候选人的例外政策

北京理工大学

未入围的一类考生中,若高考数学单科成绩满分,即可入围学校考核。

大连理工大学

数学、应用数学专业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 应用物理与工程力学专业要求高考改革省份物理科目成绩不低于97分且高考文化课加权成绩在省、专业计划的4-6倍之间(含6次),非高考改革省份数学科目成绩要求不低于145分; 高考改革省份的应用化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化学学科成绩不低于97分,高考文化课加权分数应在4-6倍(含6倍)之间省级和专业计划。 在非高考改革省份,数学科目成绩要求不低于145分。

吉林大学

报考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考生,高考数学成绩须达到145分以上,高考成绩须达到学生所在省份公布的本科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位于(特殊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但未达到入围标准的。 是的,他们可以入围,但有例外。

山东大学

高考数学成绩达到148分以上的考生,可入围第一志愿专业。

中南大学

第一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且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45分的考生,不受名额限制,直接入围。

国防大学

数学、物理(非高考改革省份理科、综合)单科成绩达到学科总成绩98%(含)以上,且高考成绩排名在3位之间的考生学校省级招生计划数的5倍和5倍,也可入围。

中山大学

报考物理、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并已确认报考的学生,其单科成绩符合以下要求的,可入围中山大学考试:

特殊要求:数学≥140分或物理100分(新高考省份)或科学技术≥280分(传统高考省份)。

西北工业大学

数学单科成绩145分以上,且高考成绩达到省招生计划人数4-5倍的考生,可申请破例入围学校考核。

(二)入围分数计算

越来越多的机构越来越重视评估考生与所选专业更相关的学科学习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均采用高考成绩与重要加权科目成绩加权的计算方法,获得入围分数。 大多数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都将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重点学科。 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些院校将语文作为文科专业的重要重点学科。 此外,南开大学还制定了更为详细的与招生专业对应的重要加权科目清单,如表3所示。

表3 2024年南开大学各招生专业对应的重要权重科目列表

招生专业名称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重要的加权科目

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重要的加权科目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物理

数学

物理

数学+物理

没有任何

化学

数学+化学

生物学

数学+生物

历史

中国人

哲学

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注:入围成绩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和重点科目成绩计算。 计算方法为:入围分数=重点加权科目高考分数×1.5+其他科目高考分数总和。

(三)入围比例

不少院校2024年强基计划入围比例有所减少。 例如,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入围比例由6次减少至3次,湖南大学由6次减少至4次,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则减少从6次开始。 减少到5倍。 入围学生比例的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入围分数,学生的申请压力也会增加。

3.考试

(一)高考设立后、成绩公布前,初试院校数量有所增加。

近年来,设立初试的院校不断增加,由8个增加到2024年的10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兰州大学将在2024年增设初试)。 目前已设立初试的大学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 凡按照简章要求完成报名的一类考生均可参加初试(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要求二等考生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须参加预审,但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必须是第二类考生,无需参加预审)。 初审采取笔试形式,于6月12日左右举行。具体考试科目、时间、地点安排请及时查看申请机构官网。 大多数高校的初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仅作为是否可以参加复试的依据(初试通过的考生可以参加复试)。初审不合格的考生不再参加复试)。 学生如欲申请上述10所院校的强基计划,应及时关注申请机构发布的关于强基计划初审的通知,并安排好自己的日程和准备工作。考试。

设置初试的院校复试时间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而强基计划录取则在早批和普批志愿提交之前,有利于到高水平院校提前招收人才。 未来,这种方法可能会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被多所院校采用。

(二)面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试分值由40分提高到70分,提高了面试占总分的比重。 学院在面试时还将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重点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特长、思维能力和创新潜力。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有全球思维的候选人在面试时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4. 培养

(一)本科、硕士、博士衔接培养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发[2023]1号)要求,加强招生与培养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认真开展学士、硕士、博士衔接等后续培养工作,引导学生“立大志、立大德、成大才、担当大任”。 2024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入学后培养模式。

2023年秋季,第一批参加强基计划的学生将迎来转学。 转学是指参加强基计划的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转入硕士或博士层次。 转学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 高校将组织转学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还需要评估在该校读研究生或读博士是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帮助。 因此,转移比例是有一定程度的。 体现学生发展与机构培养的匹配程度。 各院校官网公布的首期强基计划学生转学比例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学生转学比例最高,达到100%; 大多数高校的转学率在60%至90%之间。 之间。 转学比例的高低可以作为申请强基计划的考生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跨学科培训

大部分院校在强基项目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主要接受强基项目基础学科的培养。 部分学生还可根据培养计划接受高端芯片及软件、智能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培养。 在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国家紧缺人才的人文社科领域开展跨学科培养。 因此,考生首先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有兴趣学习和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未来,他们将利用所学的知识攻克高、精、尖的技术难题,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选择专业。 进入研究生阶段最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意愿确定具体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如果您在阅读文章后还有任何疑问,或者想了解更多关于申请强基计划的其他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好友,专业老师将为您解答。

 

标签:大学   院校   入围   科目   高考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