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每个人都有社保卡,靠政府的人还要缴纳养老金

此次,国务院明确养老金“统一”全国同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 是指全国依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场所。 近4000万工作人员、俗称“体制内人”的庞大群体将发起改革。

长期以来,这群人及其所在单位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的养老金就是“金融米”。 此次改革将改变这一现状:未来,这些群体将按照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标准缴纳养老金,并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保卡,由工作养老金转向社会化养老金。

改革后,新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改革决定还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本单位职工建立职业年金。 这将确保改革人口新的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 。

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纳; 个人缴纳个人工资的8%。 个人工资中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三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的部分。 60%是按60%支付的,即“300%上限,60%下限”。

例如,公务员小明,除去津贴、补贴等,每月工资为5000元。 改革前,单位和个人都不需要缴纳。 小明退休后仍有养老金。 改革后,小明每月要缴纳400元养老保险。

职业年金方面,用人单位按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纳,个人按本人工资的4%缴纳。 这样,小明还要再缴纳200元,加上基本养老保险400元,总共缴纳600元。 这笔钱从小明的月收入中扣除,并进入小明的个人养老金账户。 与单位缴费部分一起,退休后按月缴纳。

因此,合并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缴费缴费与企业职工基本一致。 原来完全依赖财政的“体制内人员”变成了单位和个人缴费者,财政承担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部责任。 多渠道融资打造单位、个人、政府共担新机制。

确保福利不减少,老中新区别对待。

改革后,这4000万人退休后的待遇如何? 这个决定很明确。 对改革前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实行过渡性措施,维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总的原则其实就是“老人用旧办法,新人用新制度,中年人逐步过渡”。

——“老年人”是指改革前已经退休的人员。 他们原有的福利待遇不变,并参与未来的薪资调整。

——“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的人。 未来退休时,其基本养老金为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和。 这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一致。

——“中人”是指改革前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逐步过渡”政策主要包括两个:

首先,将改革前未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将来退休的时候,退休时,根据视同缴费年限等因素,分别领取基本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 。

二是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 过渡期间,将对新旧养老金待遇计算和支付方式进行比较,“保低限高”。 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福利水平不降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在职同级职工工资增长直接挂钩,而是与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相协调城乡企业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 该负责人说道。

此外,本次改革确定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结构,努力保持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养老金不再按等级划分,缴的越多,得到的越多,长期缴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长期以来,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退休前常常出人意料地晋升职称和职称。 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因为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与职工退休后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一起发放,并随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而调整。 这是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原因。 改革后,养老金标准将根据个人历年缴费数额和缴费期限长短计算。

这意味着,即使小明退休前没有晋升,由于缴费年限较长,他仍可能领取比老板更多的养老金。 这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有利于避免相互比较,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机制。

此外,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 由于工资结构不同,机关事业单位按基本工资分配的养老金相当于企业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按绩效工资计算的退休生活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均高于企业基本养老金。 如今,这个因素已不复存在。

更重要的是,在相同年龄退休的人将获得相同的缴费月数,因此缴款越多,福利水平就越高; 而对于积累相同个人账户的人来说,退休时间越晚,缴费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此福利水平就越高——这就是“付出越多,得到越多”还有“付出更多,得到更多”的意思。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各行业、各单位情况复杂。 国务院的改革决策是笼统的,是针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政策措施要结合实际细化。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16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