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技巧顺承文段-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之两大技巧顺承文段。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片段阅读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一个重点题型,无论是在所占数量比例上还是在分值的比重上,都可见得人对此题型的重视。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做这类题目最大的难点在于文字阅读量大和阅读时间有限二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在紧张的考试中尽快地读完题目并筛选出正确答案就成了考试的关键。今天,中公教育就教大家片段阅读主旨观点题之顺承文段的答题技巧。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种文段可以称之为顺承文段。文段中各分句间若是围绕一个共同话题进行说明,且存在时间、动作或是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则该文段是顺承文段。为了帮大家判断出文段是否为顺承文段,中公教育还为大家总结了顺承文段的标志词。可以根据表示顺承关系的标志词来进行判定,如时间上的顺承词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公元17年-公元231年-公元1527年”等。还可以根据表示事理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来进行判定,如“首先、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继而、终于”等。

在判定完文段类型后,你离正确答案只有两步的距离了。第一步,阅读首句,通过首句确定文段的论述对象;第二步,观察选项,选择过程描述型选项。下面,我们通过两道试题感受一下该技巧的应用。

例题1:

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古人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1世纪后又从祭月、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到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秋节的形成过程

B.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C.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解析:根据“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公元1世纪”、“8世纪后”、“最迟在9世纪”等标志词可以判定该文段为顺承文段。根据首句可知文段的论述对象是中秋节,观察四个选项发现只有A选项是过程描述型的选项,所以基本将正确答案锁定为A选项。为了验证该技巧的性,我们再来看一下片段描述的内容。第一句话讲述了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祭月习俗;第二句话描述1世纪时由祭月、拜月发展为赏月;第三句话描述8世纪时中秋节成型,除了赏月、拜月又有了赏桂的习俗;最后一句讲最迟9世纪,中秋节又有了吃月饼的习俗。综上,整个文段就是在描述中秋节形成的过程。

例题2:

中央气象台进行天气预报,先用计算机解出描述天气演变的方程组,“算”出未来天气。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气象卫星等资料,再根据经验的积累,作出未来3~5天的具体天气预报。每天上午8点,中央气象台联网各地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首席预报员把大家的预报意见汇总后,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报结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

A. 我国“未来天气”预报是怎样作出的

B. 中央气象台用高科技的手段观测天气

C. 人工分析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无可代替

D. 天气预报是科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解析:根据“先用”、“再根据”、“汇总后”等标志词可以判定出来该文段为顺承文段,由首句确定描述对象为天气预报,再观察四个选项,只有A选项是过程型描述项,所以正确答案基本确定为A选项。可再阅读全文进行验证,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结论的制作过程, 首先,计算机“算” ;然后,天气预报员分析资料,根据经验作出预报意见;最后,通过联网会商,由首席预报员作出预报结论。对此概括最的为 A 项,故当选。

考生们,通过这两道题目,大家掌握主旨观点题顺承文段的解题技巧了吗?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备考顺利,!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18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