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会议在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时表示,2023年,我们将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不强,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危险,国内循环也存在障碍。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加大。 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经济复苏、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我们要增强信心、信心。

会议制度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制定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同时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主动增效,不断夯实稳定提升的基础。

会议还明确了2024年九个重点工作领域,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扩大内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促稳:2024年更多有利于稳增长的政策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2%。 市场机构预测,四季度经济增速将在5%左右,并有望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今年经济运行面临内外压力,包括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消费意愿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外需减弱、部分供应链受到抑制等。 为应对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 比如,8月底以来,优化房地产市场政策、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发万亿国债等政策不断出台。

增加促进经济平稳复苏的宏观政策也将持续到2024年。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促稳、先立后破,出台更多有利于稳定的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积极转变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奋发进取,不断夯实稳定提升的基础。 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学家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并建议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 预计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速在5%左右,全年经济增速为5.2%。 但如果综合考虑2020年至2023年这四年时间,四年平均增速在4.7%左右。 2024年经济增速设定在5%左右,高于前四年经济平均增速,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此外,多位专家分析,目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至5.5%之间。 设定5%左右的目标,意味着明年经济将被推回到潜在经济增速,可以达到“以增长促稳定”的作用。

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安排包括:适度强化积极财政政策,提高质量和效率。 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财政效率和政策效果。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政支持。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本金范围。 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物价水平相匹配。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高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企业、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企稳下降。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是进一步夯实财政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断调动民营经济和地方财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抓好新旧政策结合,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发展,用好减税降费政策,同时稳定房地产业和地方投融资发展平台,持续加大对新生产力代表性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使我国类似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三是保持足够的财政支出力度和强度,用财政投资的稳定性对冲内外环境发展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引导社会预期持续向好,为社会创造稳定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 政策环境基础; 四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不断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水平。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宇表示,基于疫情后经济稳定的需求,预计2024年增长目标仍定在5%左右,赤字率在3%-3.5%左右,地方专项债规模为3.8万-4万。 1亿左右。 目前我国赤字率较低,长期国债利率较低,可以更好地调动金融政策。 中央加杠杆基础良好。 当政府加杠杆的时候,就类似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会给国债提供合适的流动性环境。

稳中求进:扩内需、稳外贸、发展新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明确要努力扩大内需、巩固外贸外资基础、发展新生产力。

会议指出,要努力扩大内需。 要激发潜在消费,扩大效益性投资,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推动消费由疫后复苏转向持续扩张,培育扩大新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娱乐旅游、体育赛事、家居生活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时尚产品”。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带动,推动大规模装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培育发展新动能。

白彦峰表示,在促进消费方面,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向上势头,增强经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预期。 当人们的口袋鼓鼓的、预期稳定的时候,他们就敢于消费、愿意消费。 在投资扩张方面,要改善一些制约投资增长的痛点。 例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都有大量的投资需求,包括城市体检、城市更新等。 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复苏,而且可以改善软硬件基础设施,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张宇表示,当前经济呈现PPI同比负增长,这是一个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如果为了扩大当期需求而过度增加投资,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未来的供需格局,因为投资是当前的需求,而是未来的供给。 符合投资和消费周期的最佳载体或许是新型城镇化,“三大工程”整体上也与其相符。

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结构,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国人来华商务、留学、旅游的障碍。确保支持高质量对接八项行动落到实处。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工程。

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表示,今年我国经济周期受到多重外部因素影响,包括当地地缘政治不稳定、美国等国采取的“小院高墙”政策、供应链的压制。 从外需来看,受一些因素影响,出口面临挑战。 虽然我国外贸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其他市场,但市场开拓是一个过程。 此外,近三年来疫情带来的滞后影响,加上国际航班不足等,仍需进一步解决。 外贸、外资、国外客户等势必影响2024年的经济表现。当然,这些领域的政策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正在不断向外界释放积极信号。

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要以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 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字智能和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

先建后破:稳定楼市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是2024年的重要任务。

会议指出,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持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不断完善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完善行动。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实施多项措施。 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创新化发展。 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施金融体制改革。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雷表示,2021年中政治局会议强调“先立后破”,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实际,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可能完成一场战斗中的所有结果。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先建后破”,就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稳总量保增长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存量调整。 这一原则适用于地方债务问题和房地产问题。

会议指出,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要协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平等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休闲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完善相关基础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 统筹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发展,经济大国省份要真正发挥带头作用,为稳定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会议还要求,统筹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发展。

白彦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4年,“稳中求进、以进促改、先立后破”,就是要实现新旧产业有效持续发展,包括稳定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促进新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地方债务等风险的有效化解。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政金融体系稳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防范地方道德风险,避免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隐性债务“骑上债务”。 同时,要充分发挥债券市场机制的有效约束作用,促进市场出清,形成健全地方债运行机制,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鞭打快牛。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化解2024年地方债务风险,必须有效运用一揽子减债措施。 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再融资债券来偿还城投平台现有债务。 商业银行通过降息、展期等方式置换城投平台现有债务。 地方政府还需要增收节支、盘活资产、限制新增投资规模。 央行在必要时提供特定工具和流动性支持。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空间,因为城镇化率仍在上升,家庭小型化趋势将带动住房需求,而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在仍有待改善,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等需求能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支撑。 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 无论是产权端的项目和企业双保,还是需求端的放松限制措施,都有很多工作可以推进。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39083.html